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读经教育的“三好学生”
时间:2016年9月23日
地点:泰顺县文礼国际学校
主讲人:冯文举
文字整理:尉霞玲
修订:冯文举(2016/11/10)
杨老师好!各位老师好!
文礼国际学校的工作,我不是特别熟悉,网上的了解比较有限,所以对于你们的专业工作没有直接有益的看法,只能简单地从一个读经老师的角度去谈。先简单陈述一下,我自己这些年来的读经成长过程,或许能给大家一起启发。
我自己接触读经很早,2006年大二时就接触到了,我是主动去学的师范。大学时代倾注所有精力钻研国学。09年毕业之后,当了一年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教国学。2010年,参加第一届“论语一百”夏令营,感触挺深,因为我这一个月体验的读经教育,比我过去几年了解的还多,特别是这种读经的办法,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论语》跟我自己的生命有种关系,进而觉察以往学国学是满足自己对知识、学问的好奇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为人之学,向别人炫耀自己比较懂的国学、国故,实际上对自己的生命影响不是很大。
所以说,“论语一百”夏令营对我触动很大,就进一步下定决心,继续去探索读经教育。但是,当时我的胆子比较小,不敢去8个小时的学堂,因为我是从体制内踏入读经的。这些年读经风气好一点,有一些体制内老师转过来了;但是在前几年是很不容易的,面临很大的阻力。一般人认为从体制进入读经,是冒险的行为、是往下走,一则是我胆子比较小、比较谨慎,另一则我受体制影响,多少有实证主义的路数,故不敢盲目的、快速地去投入读经教育,因此步子迈得比较慢。刚开始去了北京的三家私塾,总共当了一年半的儿童读经老师,到了2012年开春,各种各样机缘吧:也许是我参加过多届“论语一百”,也许我是师范生、当过老师,也许是自己对王(财贵)老师的文章有大量、认真、仔细地研读……各种各样的机缘就加入了北京读经中心,进驻白羊沟,担任了4月份开学的首届师范班班主任,后来又连续担任了第二期、第三期班主任,2014年10月份结束,总共两年半;然后又担任第一期牟学班(牟宗三著作共学班),不是“四入门”呦,是《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这样的文章啊,我们师生十人在一起精进研读百天。这样,总共在白羊沟待了近三年时间。
白羊沟的学习、生活、教学给我一生带来重大影响。因为很多人介入读经,他表面上有很多感动、有兴发,但更多人是停留在“兴于诗”的阶段,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嘛,他只是在“兴于诗”,还没有到“立于礼”,他也许听到别的观念就转掉了。我在白羊沟阶段,非常认真地把我所能看到的王老师的文章几乎都看了一遍,有的重要文章甚至三、五遍都有,对王老师的理论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有这样一个基础,所以今天我做读经教育非常心安理得。怎样才能“心安”呢?理得才能心安。
同时,因为越学越深,会与自己以前固有的观念产生了矛盾,比如之前是从朱子理学而入,受钱穆先生、冯友兰先生影响颇大,虽然道德感也很强,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国学、学问的思理,对于王老师读经教育背后的牟宗三哲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疑问很大,这就产生一些矛盾。在当时来讲,王老师讲读经,90%认可,但是新儒家义理,大部分是不认可的;但也可以说,大部分认可,一小部分不认可,只是这一小部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来因为教学,包括和领导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得有一些问题,造成自己生命的一种来回拉扯、纠结,困惑不解,身体也一度极差,2014年6月,还曾想过退出读经圈,感觉迷茫无助、前途无望。
2014年的读经圈还是很不平静的,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在反对质疑王老师的理念,你们应该有所了解。我也难免受到了影响,曾与王老师有过私下的争论,我是不太服气的,我是被压制的(众轻笑)。因为我有真实的问题啊,当时我就想,难道你就是全对的?但毕竟在白羊沟,我也知道,你要反省、完善王老师理念,如果不读牟先生哲学,王老师是不大理会你的。也许是自己目前的生命还不足以承担这样艰难复杂的工作,所以,就对自己生命的长进和提升,就有了迫切的愿望;再来,我认为我要反省、完善、提升王老师的理念。到2014年6月份,我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我一定要下决心去读一读牟先生著作,一探究竟!
2014年10月,牟学班开课,我们先读《中国哲学十九讲》、《易经讲课录》。但我真正读《心体与性体》时候,我记得清清楚楚:我读第一册,凡牟先生讲到理学心学异同关键处时,我基本上是不赞同的,起码疑虑甚多;再读第二册,当讲二程简别的时候,固然从学问的角度看,疑点甚多,但义理上似乎也讲得通,这样天平逐渐逐渐倾斜,在我心中,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两种观点开始“打架”,心中痛苦难言;最后读第三册的时候,我发现牟先生在讲朱子的时候,某些细微的地方,比如“中和新说”、“以觉训仁”、“空头的涵养”等,真的令人心服口服,你不得不佩服啊,前二册埋下那么多伏笔暗线,现在都呈现出来了。你想,讲朱子吧,冯友兰先生和钱穆先生讲得也非常好,他们被称为“现代朱夫子”,但是牟先生讲得这个根本细微之处,这两位先生并没有特别的着意,所以我最终认为牟先生更高一筹。更重要的是,他的讲法,对我们的生命更有启发、更有价值,这是实实在在、生命的学问;当我读第四册的时候,也就是《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先生居然能将陆王心学、王阳明学问讲得如此透彻、如此系统,令人叹为观止,这在我之前看过的书里是从没有过的清楚、明白。最后,我们又读王老师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我就进一步发现,我之前不太认可王老师理念的那个点,就在这里找到了答案。通过王老师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这个中间链接,可以打通读经理念与牟先生哲学,这不比打通奇经八脉更令人喜悦吗?
从此以后,我才彻底完全认同王老师的读经理论。所以说,我是一个笨学生啊,很多时候我不敢说是王老师的学生,固然之前内心是不大认可的,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更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比较迟钝、愚笨,不好意思说。这过程非常曲折、复杂,我就不细讲了。
现在,我做读经教育是非常清明,我自己认为没有任何疑惑,这不是王老师让我为他做事情,而是做我自己的事情,它更是我自己生命内在的要求,不容自已。所以,我在外面宣导,我几乎都这样讲:我们要做读经教育的“三好学生”——好好读经,好好读王老师理论,好好读牟先生著作。
第一好,是不难的。不过,我也发现,读过“论语一百”,认可老实大量读经的,差不多一半,而读过《孟子》的,这概率就高多了,有95%,所以,对读过“论语一百”的人,我进而提倡“孟子一百”。
第二好,是不大容易的,现在看来,是有可能的。因为王老师的《65文集》出来了,之前的文章都是散的,通过网络、碎片化阅读,不太容易有系统的思理。我在外宣导,接触过好多傻大胆的堂主,理论看的不多,就敢办学堂,一旦办了学堂,才意识到理论很重要,但已经很难集中系统去学习,这样做起来,就会比较辛苦。他们不知道要先学理论啊,眼高手一定不低。试问今天,哪一个堂主是不学理论、只埋头实践,就能暗合于道的?
第三好,我觉得是更不容易的。一般的争论比较浅,像最近学院派那些学者的质疑,其实是非常肤浅的,他们不了解读经,就凭着自己的想象去批评,这需要我们去普及理念。但是读经圈内的类似于“华山论剑式”的争论,大体是比较深的,这种深的争论必须要用牟先生的哲学进行解决,你要有“法眼”,才能看的很清楚、立得住。
我过去比较喜欢跟别人辩论、较劲,现在真的不喜欢辩论了。为啥呢?因为你用牟先生哲学观照,是非高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一旦开讲,就有一大套系统在里面,他都没有接触过、不熟悉,所以说,跟他们讲也没啥用,他不懂,你没有必要去辩论,你也知道他为什么不懂,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要读过,才可能有这样的“法眼”呀,像我这样“好学”,都不太容易读到牟先生著作,遑论他人,不容易啊!
从2012年秋季开始,读经圈内开始有关于“老实大量读经”是非的争论。将来,读经圈内的争论恐怕会越来越多,从今天就可以看到苗头,永远都不会停息,因为人都是有习性、有动物性的,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这是很难消除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在争论的过程中,会有人掉队退转,但也会有人更加坚定步伐有力往前走。我看,只有牟著,才有启发本心的力量。要读牟著,才能晓畅王老师读经教育本怀。注意,我用“本怀”这两个字来说。今天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争论,皆在于人人执着于自己的小成就、封闭不开拓、是己非人。当我们不理解不认同一个道理时,很难会有人反省,会不会是自己心灵的程度不够?当你意识到需要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才能契合古往今来那些伟大心灵时,请你读牟著,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我也劝各位老师,将来按照这三步走——读经、读王老师理论、读牟著——来学习,一定要读下去。如果你不满足于教几个学生、当一个读经老师、甚至是当一个堂主,如果你想成为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能够力挽狂澜、女娲补天,一定要读牟著;不读,是很立得住的!
牟先生讲:“这是一个不鼓励人的时代。”但是,我们要自己鼓舞自己!要怎么鼓舞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本心、本性、本愿如实地呈现出来,活出真实的自己。
所以,有些学者很奇怪,他们批评牟先生,说牟先生是思辨、思考、知识之学,他们这样讲,恰恰说明了他们生命并没有感应,并没有体贴儒家智慧之学的真实。不过,也确实,儒家知识的表象太多,一般人被知识困扰、迷惑,很难体认其智慧。学儒家需要内求,需要做减法,因为我自己生命曾有过巨大的困扰、困顿……我常说:王阳明是九死一生,龙场悟道;可能你们并不了解,我也是半条命就搁进去了,我是死过半条命又活过来的人,我读牟先生著作,才有被点醒的机会。所以说,我比较笨,这叫“困而行之”,生命的左突右撞,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想到读牟著。王老师是牟先生的学生,可能不大好意思力劝大家读牟著;就我自己而言,我是经历过从国学到心性、从文化到教育、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巨大转变,才明白的。所以,我到任何地方我都会去讲,一定要读牟宗三著作,这叫现身说法。你不读的话,生命立不起来;读了之后,你才感觉到,牟先生是用理论的方法去讲生命,它的外表是知识,但是它的核心、实质、本怀是生命的学问,只有你对生命的学问有感受,你读的时候才觉得,它不只是一种思考、一种思辨,还有大智慧在。所以,我看到学院派学者有这种批评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内心的良知、本心并没有启发出来,所以他认为牟先生是理论、是知识,这恰恰说明自己的程度不够,自己儒家的体证功夫不够。所以,现在我可以这样讲,做读经教育,绍述新儒家牟先生,从我内心来讲,现在是表里一致、心安理得,一切均从我内心发出来,我才敢这样讲。
以上是读经、解经,读王老师理论、读牟学是解经。当然还有行经。这个行经,最近我有个体会。
首先讲个铺垫:2015年我自己办学,在郑州办道中书院,后来觉得儿童读经不是我的长处,就砍掉不做了,专一用心去做“成人读经·师资培训”,因为自信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些心得、经验;另外,白羊沟时期有一批学员,我们有着非常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也愿意跟着我去做;并且,河南、中原地区读经氛围还不够好,还没起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推成人读经。因此,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开始用心走出去宣导、去推广,因为你光坐在那去发微信、发广告、去等待是不行的,微信上海量的信息谁会仔细看呐?了解你的人,才会给你推荐生源,但了解你的人,又有多少?必须线下宣导,不然,没有活路。
但我本身是没有演讲能力的,口才很不好,非常害怕公众场合讲话。现在跟你们讲,好像你们都不相信啊。以前在白羊沟,不能公开讲话,都是很短很短的,一讲话脸红脖子粗,是没办法上台面的。但一定要去宣导啊,万事开头难,怎么办?我就想:我不能做演讲,但是师资培训我有经验,我可以做课程。正好王老师提倡“求学六小篇”,我就觉得以“六小篇”(它正好是个入门)作为课程的一个宣导形式,我比较能得心应手、去主动宣导。
也许是读经界特别需要宣导吧,两期“六小篇研习会”之后,就发现申请的越来越多,就停不下来了。特别是,我走出去之后,感受特别深刻:以前在白羊沟,就像读经圈的象牙塔,你都感觉不到人间的冷暖,对读经之福的珍惜,因为都是学生过来求学,我算是坐享其成,那时的学习,理论居多,真切感好像也不够,似乎是一个读经学者的身份,还不很务实。但是,从走出去之后的感受和反差就太明显了,很多地方太需要宣导了,社会上很多人连读经都没有听说过,一个家庭让孩子读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能够去读师资班、去读“六小篇”,那是很不容易的,这一下子把自己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激发出来了,就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去讲。所以去年,我是蛮拼命的,虽然辛苦,但是心中并没有感觉到累,反而觉得很愉悦,因为能够通过宣导帮助到别人,而感到内心很愉悦、很快乐:看到读经的孩子由业余读经转到全日制读经了,看到不知道包本的学堂知道要包本了,看到一个地方宣导之后读经风气带动起来了……你就会有成就感,自己的生命也通过这样宣导之后,从以前一个读经学者的身份,一下子进入到特别能感受社会冷暖的角色。所以,通过宣导,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基本上暂停对外连续性宣导了,让我书院的老师们出去。今年年初,王欢锋老师连续对外宣导,我计划让他讲到春节前,讲一年;然后再推陈亿挺老师和谭觅老师出去……但是这个“推”也不容易,因为一个地方做宣导是不容易的,我们老师的能力也不是说一定非常强,还需要磨练。我发现,读经圈还有个现象,有的老师读经读很长时间了,理论学得也挺好,但是为人做事还是不够,你让他踏入社会做世俗工作,他也不愿意,但待在读经圈感觉作用不大,好像就是个平常人,可以称之为“读经寄生虫”,生命扶不起来。可能每个单位都有吧,我就有些着急:人的生命成长不起来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行!他不知道内求,他只向外界去抱怨,误人误己。所以现在,我想个办法,就是推出去宣导。
我认为这个宣导,就是“行经”。一个读经老师如果能宣导,就意味着他的生命能放得开,他有种感人的力量,这“感”从良知而来,不是某种情感,而是一种良知的感,有一种慑人的气魄,用孟子的话来讲“以志帅气”。宣导很重要的就是气场,有的人气场弱,有的人气场强,气场强的人也要从理而来,这个“气”才不是一般的“才气”;气场弱的人,如果你有道理在,你也会有内在的气场。所以,气场的核心是良知的内在力量,孟子讲“志壹则动气”。这个“志”,就是心之所之,就是你的心灵有没有方向和力道,你的心灵有力量,你就一定会有气场,就会动人。什么人适合宣导?像我这样不擅长演讲的人都能出去宣导,诀窍在哪?很简单,就是——豁出去、不要脸!我的话有点糙,但是话糙理不糙,就是你不要太顾及自己的脸面,你讲得不好,听众反应不好,又能怎么样呢?这个太顾及自己的脸面,其实是一种动物性的表现;咱们就本着自己的良知去讲,把正念提上去,我有什么想法就讲出来,从理而行就好。往往不考虑结果,结果反而非常好。
其实,宣讲是一个人变化气质、破壳而出、脱胎换骨的过程,他能够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讲下去,就代表生命立起来了。并且我要求,老师宣讲的时候最好不用PPT,不要准备讲稿,越准备讲稿,你就有可能被讲稿束缚、放不开。怎么办?你就养成一个能力,从心而行就可以了,不要管外在的东西,不要管场合。记着,只要你从良知而行,讲什么话都对,哪怕你讲的话和王老师的不一样,都没关系。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所以宣导不需要做太多准备,我以前总是认为,宣导要理论学得非常深才行,其实未必的,理论学得深固然很好,但是理论学得深,你的心灵没有力量,理论知识就会像网一样困住你的手脚,把你束缚了,被法所困、作茧自缚,不智之甚也。所以,很多人去准备讲稿,去学习理论,这是做加法,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宣导要做减法。我自己宣讲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给我录音的、摄像的,那一场我的发挥就一般,因为我考虑自己的脸面(冯老师笑),讲不好怎么办?凡是没有录音的、摄像的,反正没有,我就放开了,就从心而讲,滔滔不绝,往往发挥得非常好。之后,有听众感到很遗憾,“这一场太好,怎么没有录音呐?”我说,“有录音就糟糕了。”毕竟自己的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像王老师一样,有没有(录音、摄像)都无所谓。我是有的话不行,所以今天如果讲不好的话,你们也不要埋怨我(冯老师笑)。
对,只要从心而行就好。最近,我发出一个读经宣导“上山下乡”运动,受以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包围城市”启发。现在读经宣导面临一个问题,各个地方是有了宣导的需求,再跟我们联系,这种宣导叫自然宣导,其实我走多了之后发现,只要我多问问、能不能主动去挖掘啊?唉,往往就会有很多啊,真的啊!比如说,你能够发动人吗,看看能不能在乡镇的小学、农村的小学校去宣导?现在风气好多了,宣导读经,一般没有政策障碍了,你就讲“国学进校园”、“传统文化落地”嘛!一般像一个乡镇有十来个村小,还有幼儿园,这样下村宣导的风险和成本是最低的,只要有人愿意主动牵线搭桥,就可以让老师去锻炼,我敢肯定:哪怕是一个“读经寄生虫”,只要下村宣导一周、连讲几场,立马就会有变化。有些老师性格比较懦弱一点,气场比较弱,“扶不起的阿斗”,但他讲完几场之后,虽然身体还不太好,但是他也不愿意停不下来,他不宣讲的话,于心不忍。有的老师就会从象牙塔里边走下来,认识到社会的现实,生命有知觉、起痛痒,因为下村看一看呐,铁石心肠都会掉眼泪的,若要说性情教育,请问,还有比这更自然、更能激发一个人内心良知的情景吗?这就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啊!
以前我在白羊沟的时候,就是因为某个问题钻牛角尖,和王老师有过辩论,不过是私下的较劲,对一个学术问题进行讨论,教授也点了我,“不识大体”(冯老师笑),但我不服气;但是一旦外出宣导之后,就发现这些问题太次要了,还有很多很多人不了解读经啊,你哪里还有这个闲心去管学术问题、鸡毛蒜皮的是非问题?这些是非问题它差别不大的,它得80分、90分又有什么关系?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较真,放大心胸格局,出去宣导吧,因此我发出这个呼吁,特别是零基础宣导。
为什么要倡导零基础宣导?因为,现在的宣导多数是圈内的宣导,什么是圈内呢?你到各个地方就会发现,来的人多是本地读经圈内的人,就是已经了解读经的人,你讲完之后,他会有所提升,但这个提升,如果他肯花时间,去读经去看王老师理论,收获提升会更大。所以,我们倡导零基础宣导,就希望我们读经人把眼光放在圈外,接引大众。
本来,读经圈就是小众。我到各地宣导,有种感受,有些地方,学堂之间相互说长道短,也许是为了生源吧!我就想,你的学堂再好,本地读经的孩子都给你,又怎么样?你又有多少学生?我们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在圈外呢?还有那么多孩子不读经啊!你去宣导一下,把这个圈子扩大一下,即使你的比例占的不大,但是饼大了,你的学生也不少啊!人家读《弟子规》,人家吟诵,没关系,有读就好啊!不要去计较,不要让圈外人看我们笑话!所以,宣导要向圈外,要一致对外,不要对内。放大心胸格局,才有良好的读经生态环境和风气!
零基础宣导就是让不了解读经的人了解读经,你只有这样做,才能主动积极地扩大读经圈。只有底盘越大,上层建筑才越稳定。为什么文礼书院的捐款这么困难?我认为一个原因就是读经圈太小了。如果读经圈扩大了五倍、十倍,我相信这个捐款是不难的。这是我的一个思路。但是零基础宣导需要很多人,读经圈大咖级人物都特别特别忙,他们去讲零基础宣导,不太现实,第一,他时间不允许;第二,请大咖去讲零基础宣导,不免大材小用;第三,如果大咖不照顾零基础听众,讲得太高,易引起对立。所以,我们需要大量宣导员,那怎么办?就培养、培训啊!
怎么培训呢?因为零基础宣导是有些窍门的,通过宣导班,让他快速地去掌握宣导要领,去提醒他,以我们这些人的宣导经验去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宣导。经过我们半年多的努力,逐渐组建出一个零基础的宣导团,专门去讲零基础,定位很精准。这些宣导员经过多场次锻炼之后,逐渐可以去讲有基础的,或者意识到自己理论不够,选择先沉潜自修。他不讲零基础没关系,还会再有新人过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他讲完之后,他有锻炼,这是从草根中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啊,他就会对读经认识更加真切,就会务实,就不会去争辩“蒙朴吟”。
我觉得一个老师,特别是成人读经老师生命的成长,必须经过宣导,一个老师经过多场次宣导历练,他的生命就能立起来,他做任何事情就能够放心,他自己主观的需求就和读经客观的要求就会一致,不用多讲,他自己就能够自发、主动去努力,所谓“不用扬鞭马自蹄”。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借鉴?总结一下,就是:
第一、读经、解经立内圣,我们要做“三好学生”;
第二、要行经,这个行经不单是教学实践,也包括宣导,宣导开外王。
这是我的感受和体会。
各位是国际学校老师,我也希望你们在假期的时候,能够去宣导一下,比如去找乡镇的熟人,去联络演练几场,那感受必定不一样,对自己生命提升是一个真实化、真切化过程,真的激发我们内心的恻隐之心、那种良知。前段时间,王欢锋老师写篇文章,我给他命了个标题,就叫“为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良知的不容自已”,停不下来啊,不是别人不让你停下来,是你自己停不下来。我说,“欢锋啊,你最近身体不太好,咱们少讲一点吧?”他说,“不用,我继续讲,没事。”我自己也很感动,这才是一个志业团队啊!生生不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啊!
先做一个小小的汇报,不知道对各位有没有作用?最好是大家来提问题,我是做成人读经的,大家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发问,我可以知道各位关心什么,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可以吗?
提问:……结合做“三好学生”,我们想给各位老师这样一种学习,渗透在原先时间里,或者拨出一点时间做一个提升,每天学习的时间有一个小时,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老师?例如:“三好”的次序?等等,那这样的培训能起到一个什么效果?
冯老师答:这个次序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做的师资培训的工作。六五文集文章很多,如果每天用1个小时去看,就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了。我们做师资培训就是根据培训目标、时间和学员程度,把一般老师眼下最关切的问题有个课程体系的编排,要有明白的老师带领、按板块推进才好。当然,读经不像知识化学习,体系特别特别的严整,但确实有基本的学理,大体对就可以了。就算带领的老师不太明白也没关系,因为有体系在,从头到尾读下去也好,大体上八九不离十,可以把基本的问题解决掉。
如果没有这些系统的教材也没关系,那就需要您本人、这个引领者,对读经教育理论体系比较熟悉,师资研习有一些基本的文章,选定出来,依照学理,大家集体来学习,比如,今天我们学习《从良知而行》,明天学习《教育的智慧》,后天学习《滴水不漏教学法》……总进度下面,再灵活一下,如果各位老师他有什么困惑,再结合他的程度,您就可以随机给他指点,划一些篇目让他去看。这样去看也可以,您大体上把课程顺序安排好就行。
进一步,就是如果您对读经教育理论特别娴熟,也可以组织老师们讨论,最近有那些困惑、疑惑,您能做解答,随机指点、小专题演讲就更好了。我觉得就这些办法吧!
牟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让老师们读一读,从“四入门”开始。我觉得“四入门”的话要先从《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十九讲》开始,这两本是有系统的,有个线索在里边,后面再读《生命的学问》、《人文讲习录》,就不至于太糊涂。所以,牟著“四入门”也可以穿插着读经理论同时进行。大体上这样讲,不知道行不行?
提问:我来自德国,致谦学堂怀仁老师今年2月离开德国以后,把一些宣导工作交给了我。我在德国几个城市也有宣讲,我非常理解您说的这句话“宣导是个行经的过程”,和我一起差不多时间开始读经的几个朋友,说看到我宣讲之后的蜕变,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按您说的,不要太顾及自己的脸面,要讲出去,这对我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锻炼,我也非常感谢怀仁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
但是,我就是在最后一场,前两场讲的时候还是感觉非常得心应手,因为面对比较零基础的家长,我就能够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盘托出,引他们走入读经。第三场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因为正好国内读经圈内正在讨论、在风口浪尖上。之后我也有反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我想宣导的话还是要观察面对的对象,然后选择怎样的讲法。如果对象混杂的这种情况,零基础的与有基础的混杂到一块要怎么讲?那些混淆概念的家长就不依不饶地打断我的话,提出质疑;零基础的家长又很好奇想听,结果那个场面就混乱。这种时候要怎么协调?
冯老师答: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也经历过。
其实,零基础宣导是最容易的,有基础宣讲也不难,最难就是杂基础,他既有零基础,又有高基础,还有中间基础的,遇到这种情况,以我的经验来讲,首先,说话要稍微收敛一点,圆融一点,不要太冲,因为不知道底下坐的人是什么情况;另外,就是采取“我讲我的,不管你下面的”,唾沫横飞就讲了,气场很足,不给下面的人讨论、提问的机会。所以,我们每次宣讲之前都会问主办方,了解清楚听众的基础,杂基础就会略紧张,但是,再紧张也没有用,场次已经来了,你就去讲,就按自己套路,把它讲出来就行。
零基础的很好讲。刚开始去宣讲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讲,就去翻王老师的文章,我就看,王老师讲过的:如果对方是没有基础的话他怎么讲?他说,你要从品学兼优开始,就是读经怎么提升他的成绩、记忆力、定力……这些方面去入手,我就获得一个灵感,一旦去演讲的话就从“读经提升聪明”的角度入手,孩子聪明提升了之后,学习知识更容易嘛,怎么提升聪明呢?就从脑神经去讲。以前看王老师的演讲,从来不去记那些知识点的,但为了去宣讲,那些数据我一下子都记得了,比方说:0岁之前100%,0~3岁80%,3~6岁20%,6~13岁10%,正常人是3%,爱因斯坦是5%……现在就特别清楚,一下子就记着了,因为这些数据说出来,就很容易“忽悠”人(冯老师笑)然后依读经提升聪明的思路,从胎教开始,到幼教蒙台梭利,再到弹钢琴,再说读书——先不要说读经,你一步一步启发大家嘛!重点在读书提升聪明,道理讲清楚,一个一个讲、循序渐进,眼睛、嘴巴、鼻子、耳朵……聪明学习知识,那比聪明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智慧。怎么样学习智慧?你要读有智慧的书啊,这不就是经典了吗?这样讲最好了。所以现在我零基础宣讲都按套路来,基本上每场反响都非常好。宣讲的时候,你不能太高,态度要低,从低处开始,不断地去提升它,提升它……不能像孟子一样中道而立、高高的态度,而是像圣人那样去接引大众,一步一步往上走、接引上去。他如果能听取进去你前面20分钟话,后面的就很简单了,因为现在的人,耐心不足啊!所以,必须在前20分钟特别用心,要有气场有思路,能控场;如果20分钟之内抓不住他的心,宣讲就失败了。
我只是讲思路,当然还有很多注意事项。零基础是这样讲啊,只要讲品学兼优就可以了。哦,原来读经也可以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有这个认识,宣讲已经成功了!但是,你也会注意到,一百个听众里边肯定会有三、五个认为读经提升智慧更重要,你不讲老实大量读经也没关系,肯定会有听众会思考:那还有没有更好的读经办法?他会私下追问你的。所以,我们零基础读经宣导一般不讲老实大量读经,因为容易引起对立,哪有那么多有智慧的人一听老实大量就认同的啊?宣导是教育,急不得,“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包括我们自己,谁又是一听就立即认同的?因此,零基础宣导就讲品学兼优,大部分人都会认同,小部分人他会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会私下跟你讲,你再讲纯读经啊!这样就没有一个失败的,也没有浪费啊。还有,演讲的时候,千万不要涉及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商业广告,除非你非常有把握。说话也不要太满,就是一种启发式思考、融贯式思维,你说好,我就再问你,有没有更好?我们的思维不要平面的,要立体的,一步一步提升他。
零基础讲两个小时就可以了,高基础讲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因为听众有基础,可以感应啊!但它要求你对读经理论更熟,无论是零基础,还是高基础,你都要从心而发,你心里有力量。
虽然说是套路,但是如果心灵力量不够的话,套路反而觉得不顺手,就好像舞刀弄棒,如果不娴熟,刀棒反而会伤到自己。因此,表面上是一个套路,实际上是心灵要有力量,就是说还要有“心法”,表面上是我们给人家去讲课,实际上是我们再用心思考一下读经教育的道理,是我们在“凝聚”、“聚气”,这就是王老师讲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是“滴水不漏”啊!不是我们往外放,而是往内收。我发现,当我每次想要笼罩别人的时候,反而场子更乱;而当你往回收的时候,就专注于这一点,我就娓娓道来,把这一点讲清楚,你会发现场中很静,一种安静、祥和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感觉非常好!所以宣导和读经教学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切往心中去走,就是最好了!
当然,往心中走,不是对下面的状况没有感受,而是我用心在我自己,他有反应,我知道啊,我可以回应他,也可以不回应他,从容中道,我怎么讲都行。这个就需要娴熟,理论烂熟于心,并且,心要有力量,力量就是你的良知、本心,能够被引发出来,能够“源泉滚滚,不舍昼夜”,这样就没有障碍、没有问题。
宣导要得乎心、应乎手。得心,就是心中要有力量,理论要很熟,可以不用王老师的话,但确实是这个道理,要“依教奉行”。宣讲的时候,不要太讲过多个人的感受,不是跟人分享你的读经心得啊!打个比方:我有“三个馒头”的比喻(指“六小篇研习会”),给人宣讲,不是跟人家讲你吃馒头的感受,不是的,而是你做馒头给大家吃。
这就要“一切要从心而发”,就是“以志帅气”,就会有气场,气场一起来,大家就会被你的气场所慑服,就算有疑问也不会去提,因为发现这个人很有能量,他不敢提;往往是宣导者自己心虚了、困惑了,语言组织混乱,话讲不圆了,听众才会提问题,所以啊,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杂基础确实不好讲。我一般会提醒主办方,不要搞杂基础,要零基础就全零基础,不让有基础的人过来;有基础就不要零基础的人过来,因为有基础的我就讲得略高一点,叫截断众流,而零基础的人一听这话,往往会感到比较偏激,受不了啊,他以为进了一个传销窝点了,你反而害了他。我们也不太意思说,是你程度不够、接不上啊。记得有一次在某地宣讲,这点忘记交代了,讲完之后,大家都鼓掌很高兴,散场时,有一位教育局官员下来之后跟我辩论,说:“冯老师,你说的不对。”我说:“怎么了?”“难道读经就不用查字典了吗?”因为这时我知道他是领导了,还是一个小专家,我就不跟他辩论,我就说:“好,我不是这个意思,关键是我们要读下去。你查字典的话,可能会干扰你继续读下去。是这个意思。”他是从中间过来的,还没有听全场,我前面的还没有听到,现在是抓住不放,这种人最麻烦。所以,我有教训啊,安排场次的时候要了解听众的程度,最好不要让零基础的重要听众中间插过来。
杂基础不好讲,你看王教授不也照样讲吗?零基础讲好了之后,我们再来锻炼高基础,高基础讲好之后我们再来锻炼杂基础,能够把杂基础讲好,才是一个真正合格、圆满的读经宣导老师。零基础讲好,那是一个台阶,不是让我们老师一辈子讲零基础宣导,而是你有感受、体验之后,你也可以讲高的啊,它是你的第一步,第一步是为你的后一步打基础的。我是这样看的,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续问:那讲有基础的话,是不是也要推荐大家去读教授的理论著作?
冯老师答:对呀,对呀!我的有基础的讲法和风格,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的风格是陈述观点、然后再分析;我的风格是铺陈道理、给你分析出来,不先告诉你结果,而是把思路呈现出来,最后是你自己想明白的道理,我这样是启发引导,而不是陈述。我认为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王老师演讲也是这种风格,最好的宣导是你去启发别人。你要做到这一步,就要对教授的理论非常非常娴熟,还要读牟先生著作,这样才能左右逢源,提起任何一个点,都能宏观叙述且言之有物。
所以,要做好读经宣导,还是要读牟先生著作,这是因为:第一,它给我们心性的启发,让我们的生命挺立起来;第二,它教给我们思考,锻炼思考力,一步一步地呈现。读牟先生著作时候就发现一种感觉:他的书是一个整体,宋明理学四大册是一个整体,读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前面有讲过的,你读前面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出来,他为什么这么铺垫,到后面才知道,是为了后面呈现这个结果做准备。有句话说“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这是活的体系在里面,一以贯之啊!
有思考力,你就可以应对那些高知群体,有些人是学者、研究生,虽然他们心性的工夫不高,但他们大部分是有思考力、有学术锻炼的,或者说有学问的,他有现实的东西在,如果你的思考能够很清楚,也能把他转过来。乃至于还要有一些学问,用他们熟悉的术语来讲,才有机会转化他们。所以,读牟先生著作很重要,你有心性的体证并且有思考的能力,两者兼备、仁智双彰就可以面对高知群体。
把功夫真正做好是不容易的,我认为,读牟著是读经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读经教育的队伍,一直在重新洗牌,你尽管看,以后还会更大的争论,这几年的争论都是小的,以后会有更大的。今天貌似有的人做读经,他能做很长时间吗?不一定的。有些人他反对读经,他最后真的会反对吗?也不一定的。什么都不一定,只有一个一定,就是好好读经、好好读王老师文章、好好读牟先生著作,你才能在这个时代坚定地走下去,成为中流砥柱、守先待后。
我们经常说人才啊,曾国藩不是讲《原才》吗?“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我们做读经教育,就去做塔尖的那个一二,必须有非常深厚的心性功夫,才能感通别人,感通天下。你越高,这个立体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力道是很强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沛然莫之能御!不是说要强、要压人,不是,而是本来如此,我们把本心给激发出来、如如呈现就好了,读牟先生著作是做好的办法,时代会考验一个人,道心坚定不坚定。谢谢!(众鼓掌)
提问:我是去年在参加过老师的“六小篇研习会”之后,才决定把孩子送到全日制读经学堂读经,我也全职走进读经圈【冯老师插话提问:你先生、朋友当时不支持,是吧?】是的。冯老师一直在讲读经宣导的问题,我就感觉对一些公众,或者说是对外面人的宣导还是比较容易的,对自己的亲人是比较难的。【冯老师补充讲:对啊,对啊!】很多学堂堂主能够吸引到几十个学生来学堂读书,但是他办学十几年,他的亲戚朋友之中没有一个把孩子送来读经的。我想问一下,您在向亲戚朋友宣导有什么好的方法?
冯老师答:嗯,这本来就是一个难题,从几方面来说吧!
第一个是,亲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亲人之间太熟,他了解你的动物性最多,他们往往这样想,你读经了,不还那样吗?就是还有很多动物性了、习性了,他不服你。从根本处说,他不是不认可读经,而是他不认可我们自己,我们身上有些动物性,他比较在意。如果他认可你了,别说是读经了,就是传销,他也跟你做。所以啊,人生是受苦的,对于苦比较在意,我们要通达人情啊,先要悲悯自己啊!
怎么去宣导家人呢?根本办法就是我们从自己改变,进而去影响他;不是去影响他,而是自己改变,自然会有影响。他看到你改变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这个人有吸引力,他就想跟着你走;如果你不改变自己,你向他去宣导的话,他感觉是一种魔爪,去把控他,他当然感到难受了,这个执着就是对别人的压迫。你从王老师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从来都不执着,从来没有要求任何别人做任何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要求别人做,别人会感觉到压力,事情反而做不好。
一个理性的人固然不会因为对方的非理性自己也不理性,那只能是一种期待啊,你不能要求别人的,明白吗?若要求,先要求自己做到。他因为你不好而不认可道理,固然是他不对,但毕竟我们也有不对嘛!最好办法就是我们做好自己,他看到我们好了、有变化了、他愿意跟着你做。实际上,你也只能这样做。有时候你发现,当你不去影响别人的时候,做好你自己的时候,别人反而愿意受你影响,愿意跟着你,这叫欲擒故纵。要想向亲人宣导读经,先要让亲人认可你这个人,他受你这个人的感染、吸引,而听你的话。
第二个是迂回战略。你向亲人宣导读经不容易,你可以向亲人的朋友宣导读经呀。谢业惠老师,你们知道吧!她家人不同意孩子读经,怎么办呢?她想:“你们不同意读经,行,我宣导读经,宣导让全国孩子都读经,把你们包围!”(众笑)所以现在就读经了。虽然是个玩笑,但我觉得是真的,当他的朋友圈都读经了,他也就读经,“包围”是个好办法。
我们把问题分清楚,这不是读经的问题,这是家庭问题。把问题分清楚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的看法,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学员补充:其实您刚开始讲的时候,我心里已经就有一些答案了。
冯老师答:嗯!最好是还是要自然而然,不要太过,太拽、太拉,自然使劲,不然给人一种压力、执着,他感到一种控制,被人控制感觉不好,谁都不希望被人控制的,你让他感觉到一种自然的力量,就感召、感通,不是一种业力的感召,而是良知、光明性的感召。你要发光,让他感觉到光明,谁不愿意看到光明呢?看到光明,他自然会跟着你走,受你影响,所谓趋光嘛,跟着光走。
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是刘娟娟。【冯老师补充:名字很熟。】之前没有见过。第一因为我比较年轻;第二因为我资历比较浅,不会有太多问题,现在就问一下“三好学生”的好好读经,好好读先生理论,好好读牟著,三个是穿插进行呢?还是分阶段、分主次进行?
冯老师答:嗯,刚才已经讲过了。
也可以穿插,也可以分开,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我认为,穿插最好是将读经和理论穿插。如果你的读经理论还不是太多的话,牟著可以放一放,因为那个确实比较难一点,语言的表象(就是术语)比较难,你把它消化掉不太容易。你通过读王老师的文章,再去读牟著,会有个阶梯,这样会比较好一点。当然,王老师的文章内在也不浅,只是外在表象比较容易理解。所以说,读经、理论可以兼顾,牟著可以后置。我认为,读牟著需要这样的基础:起码有“四书”和《易经》的基础,最好加上老庄,然后王老师的主要文章要熟悉,特别是讲文化、义理的部分,比如,2012年白羊沟春季六场系列演讲,有这样的基础去读牟著会比较容易。
当然也可以同步进行,难道没有基础就不能读牟著吗?也不一定,人性之所在,哪有难不难?只是熟悉不熟悉罢了。比如你刚接触读经,《论语》读一百遍了,可不可以读牟著?我觉得也行。怎么读?是真“读”啊,而不是看哦!我刚才说的读牟著其实是看,是理解;现在是读出声音,把牟著当经典去诵读,一句一句读下去,读多了之后自然也会有感受。之前我是不太相信的,但是2015年暑假期间,我们河南有一位老前辈——李丽君老师,她组织一批人,杂基础的,就在郑州思念果岭读牟著,读出声音的,也很震撼啊,大家还很有感触、很有效果,这是真的啊!相对而言,读经基础好的人,感受会比较大、比较持久;读经基础弱的人,感触比较少。只要继续读下去,就是在打基础啊!
像我现在,因为要做事,读书的时间很少,但是有一个便利,清和老师制作过“牟学有声书”,我放在国学机里面随身听,成人学习也可以这样啊!上河覃丁老师的团队就是如此。我只要方便,我就会去听牟著,大概听一二十遍也相当于读一遍的效果。你时间不够,你就听,也会有效果,听多了以后,这个语言你熟悉了,再去读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完全陌生,就像开荒,不会没有下手的地方。
读牟著,如果是读《心体与性体》《圆善论》《现象与物自身》这样深的著作,需要更深的基础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啊,四书、《易经》、老庄,包括王老师的主要文章都要看过,这样读起来才更有感觉、有感应。因为读的时候你会发现牟先生的哲学,不光只是哲学,它都跟读经有关系的,我读牟著的时候就有一个奇妙的发现,牟先生处处在讲读经,只不过他不是明讲。你会发现,王老师讲读经理论的来源、源头、出处都在牟先生哲学中,只不过王老师没有直接去引用牟先生著作,或者术语不多。可能王老师觉得读经宣导多是面向零基础把(冯老师笑),太多术语大家不太好理解,王老师的语言风格比较浅白,但是道理却非常深。
我相信王老师每次讲学也不会说,要提提做功课准备,再看下牟先生的书,应该不是这样的,牟先生的义理已经化在他自己的生命里,他是从自己的心性发出去而讲,我认为是这样子一以贯之:有一条线索在里面,至于珠子怎么串,那是根据现实状况反应而调整变通。线是早已有的,道就在心里,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所以要读牟著,需要更好的基础才行,如果基础不够而读牟著,或许感觉只是哲学;如果有读经理论基础,读牟著,你会发现这两者是无缝衔接,只不过语言风格不一样而已,面貌呈现不一样而已,但是精神内核是一致的,用孟子的话来讲,“禹稷、颜惠易地则皆然”,表现不一样,本质一样。
有人认为读牟著是做学问、是玄思不务实,这恰恰是他自己对牟著的想当然,说出来,贻笑大方而已。
所以,我预言,踏踏实实读牟著,才有可能接续孔孟心传、如斯领法,才能贞定读经方向,晓畅读经本怀。而真读过牟著,才知道啊,读经界真踏实读过牟著的,少之又少啊!我自己是切实的受益者,所以,我到处劝导、不避饥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大家在文礼书院,是这么好的道场,是有福气的,但近庙欺神,千万不要像我这样笨、这样迟钝,要好好读经、好好学王老师理论、好好读牟先生著作,做读经教育的“三好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谢谢各位!(众鼓掌。完)
微信名:文礼书院
志道|樂學|博文|約禮
微信ID:wenliac
关于读经师资与宣导人才的培训,可参看道中书院2017年春季招生计划,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